为什么说疏肝不用柴胡, 健脾不用黄芪, 祛湿不用茯苓
发布日期:2025-09-07 08:54 点击次数:152
一听说肝气不舒就抓柴胡,一说脾虚乏力就泡黄芪,湿气重了随手抓把茯苓,感觉自己像个中药自动贩卖机,啥症状都靠“老三样”撑着。
别再拿这仨当万金油了!咱们换个思路,照样能疏肝、健脾、祛湿,而且更精准、更温和、更适合现代人的体质。
先说疏肝。
柴胡是好药,但它是“升散”的路子,适合肝气郁结,不是人人都适用。特别是那些长期熬夜、压力大、情绪压抑的上班族,用点香附怎么样?
《本草纲目》里讲它“主一切气,解诸郁”,归肝经,性平不燥,特别适合女性月经不调、胸胁胀痛这类情志型肝郁。
再说健脾。
黄芪补的是肺脾之气,没错,但它偏温补,要是你脾胃虚弱又有点内热,吃了容易上火。这时候不妨试试白扁豆。
你以为它只是个煮粥的配角?错啦!《滇南本草》称其“治脾虚湿胜,泄泻不止”,关键是它不温不凉,小孩老人都能吃,比黄芪更亲民。
最后是祛湿。
茯苓确实经典,但它是“利水渗湿”的代表,适合水湿内停的人。如果你是湿热交杂、舌苔黄腻那种,光用茯苓就像拿拖把擦油渍,根本擦不干净。那怎么办?
薏苡仁加茵陈,效果翻倍!薏苡仁,《神农本草经》称其“主筋急拘挛,不可屈伸”,现代研究它能抗炎、降尿酸;茵陈清热利湿,专克湿热型脂肪肝。这两味药合用,一个排湿一个清热,湿从根源断掉,身体自然轻松。
剂量这块儿我也得提醒你几句:香附6克、白扁豆10克、薏苡仁15克、茵陈6克,煎汤代茶饮,每日一剂,连服七天看看变化。脸色亮了、胃口好了、大便成形了,说明你这“肝脾湿”调理对路了。